首 页 侨联概况 政策法规 政务动态 基本职能 创业创新 侨苑文化 四大创建 区县侨联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风采展示
周仪笙:平凡仪笙的精彩人生
作者:徐向阳    来源:杭州市侨联办公室    日期:2015-05-04
周仪笙,侨眷,浙江省司法厅退休干部,省留联会常务理事(省直机关小组组长)、下城区第一届侨联委员,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侨联分会副主席。


  她,学历不高,但是热爱学习,重视教育,培养了优秀的儿女;她,经历丰富,从事过多个职业,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她,年过八旬,仍然学习不止、笔耕不辍,热心社会公益。她是省留联会常务理事(省直机关小组组长)、下城区第一届侨联委员,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侨联分会副主席,侨眷周仪笙。
  初见周仪笙,留给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言谈举止中丝毫看不出八十高龄的暮气,有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周仪笙说,她一生走的是平凡之路,过的是平凡人生,前两年她写了自传《平凡仪笙》,记述了自己的人生际遇。我看完后,倒认为平凡仪笙有着精彩的人生。
  传承家风育儿女
  周仪笙提起她的青少年时代,最感谢的是她的父母,抚养了五男四女,对九个子女关爱而不腻爱,重言传更重身教。九个儿女也都很争气、学有所长在各自领域、不同岗位上为社会服务。周仪笙的母亲活到96岁,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说“家里的苹果只只红”。如今兄弟姐妹们均已步入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分布在杭州、南京、石家庄、武汉、株洲等地。今年,周仪笙积极张罗,组织周家大家庭团聚杭州,叙亲情,传家风,成立了“周家大院”微信平台,通过信息网络打破时空的分割,通报近况,交流思想,教育后代,把周家正直诚恳、认真勤劳、好学上进、爱家报国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在和周仪笙的聊天中,一提到她的子女,周仪笙很自豪,满眼的得意,学历不高的她培养了三个博士,子女个个成才。大女儿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大女婿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小女儿和女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小女儿现已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儿子和儿媳分别是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副研究员。周仪笙说,自己的学历不高,学习上也辅导不了子女,只是当好后勤部长,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渴求知识、重视教育的观念和言传身教对子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005年,周仪笙被省侨联、省留联会和《今日早报》评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优秀家长。
  认真办事有干劲
  周仪笙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我怎样学会认真办事》,写的是她在浙江日报社任秘书期间,总编辑于冠西同志给她写的几个字“认真办事”。她一直奉为座右铭,恪守躬行,几十年如一日。在聊天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非常认真,晚年又是写书又是写文章。先是手写,然后找打印店打印,误差不小,必须自己校对几遍,想想都够折腾人,但是周仪笙做到一丝不苟,乐在其中,不以为苦,认真使然。周仪笙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但相同的是她那认真办事的态度。她做过机要员、秘书、记者、律师,伴随始终的是她求知求是的韧劲,让她能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解放之初,正在读高一的周仪笙刚满16岁,学习革命道理,追求进步,报考了杭州市干部训练班,放弃学业,参加党的革命工作。一是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热情,一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训练班结束后,被分配到杭州市人民法院做人事工作,不久抽调到省机要人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安排到浙江日报社工作,一直到1979年浙江省司法厅成立,又被调到省司法厅工作,1988年退休后,又做了10年的律师。周仪笙仍然对当年在浙江日报社做机要工作时翻译密码的情形记忆犹新,为了熟记密码,每天早起反复记忆,翻译密码,编译整理好资料供领导参阅,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日。五年下来,机要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无一出错,堪称完美。周仪笙就是有那么一股认真劲。文革前,报社安排干部到基层搞“社教”,周仪笙自觉自己是个“三门”干部,为证明自己不是少数人说的“温室里的花朵”,周仪笙剪下两根辫子,表示要轻装上阵,主动向领导请求到基层锻炼。在基层的一年多时间里,生活很苦,但很锻炼人,增长了才干。在报社农村组工作那会,需要采访报道农村工作,既缺乏新闻报道专业知识,又缺乏农业知识的周仪笙又开始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看书、请教、揣摩、修改,为的是写出高质量的报道,稿子见报是给周仪笙最好的报偿,从此,周仪笙就没有放下笔,一直到现在。1986年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她“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周年荣誉证书”和“老新闻工作者”纪念章。1988年,退休后的周仪笙发挥余热,到司法厅下属浙江省第二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又开始学习律师业务,维护合法权益,服务社会底层,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周仪笙觉得很充实,苦并快乐着。紧张而又辛苦的律师工作一干就是十年,1993年,司法部授予她“司法行政银星荣誉章”。周仪笙就是有那么一股不断进取的干劲。
  热心公益夕阳红
  作为侨眷的周仪笙,热心基层侨联工作。“健全的侨务工作网络、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深入细致的服务工作,使武林街道走在了社区侨务工作的前列,2002年6月,这里被国务院侨办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这是200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周仪笙所在的竹竿巷社区就属于武林街道。周仪笙是社区侨联分会副主席,也是下城区的侨联委员,积极投身社区侨联工作,为侨联工作者提供学习资料、宣传侨务政策、参与并组织联谊活动等,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爱心服务卡”是竹竿巷社区的工作创新:理发8折,送煤气5折……“爱心卡”上列举了专为归侨、侨眷设立的七八项优惠服务项目,每一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制作简朴的小卡片上,红红的爱心显得尤为醒目。竹竿巷社区获得“全国侨务系统五五普法侨法宣传角”等荣誉。周仪笙热心侨联工作,先后被省侨联和省留联会评为“先进个人”、下城区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周仪笙家里订阅了十几份报纸,热心社区事务的她把有关社区建设先进经验、新鲜举措的报道剪贴成册,竟有十大本,赠送给社区领导参阅;又利用做律师学到的法律知识为社区服务,担任社区妇联法律顾问,多次参加社区组织的法律咨询活动,连续三年为社区的青少年上法律道德课。她作为侨界代表,进入了社区议事委员会,参与社区发展的决策。社区党组织专门向省司法厅赠送一面“无私奉献社区建设”的锦旗和感谢信。
  说起红楼,周仪笙如数家珍,兴致很高,因为她和红楼有缘,红楼的司法故事里有她的身影。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的红楼是位于延安路和庆春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两层建筑。清末时浙江高等审判厅暨高等检察厅、杭州地方审判厅暨地方检察厅成立,办公地点即设于此。民国时期改为浙江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现在是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1949年至1951年曾是杭州市人民法院的办公地点,但是在红楼的前言和大事记上,却没有这段记载,周仪笙清楚地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就是在红楼的杭州市人民法院度过了一年多的难忘时光。正是她的细心发现了问题,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撰写文章并展示了当年的照片证据,才让红楼的这段历史,重载红楼的前言和大事记,为世人所知。
  周仪笙说她退休26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快乐幸福的,可以说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习热情不减的她,学国画、摄影、电脑、集邮、跳舞等。周仪笙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先后三次被杭州市和下城区评为“学习型家庭”。她不仅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还做到写到老,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写了一本自传《平凡仪笙》,还有雄心打算再写一本书。其实她已经写出了“精彩仪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帮助信息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0 www.jiaohengamc.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案10203705号
版权所有:亚洲体育365 技术支持:华数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文三西路326号金都新城25幢
电话:0571-87214209 传真:0571-87214209 邮编: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