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英国浙江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浙江省侨联海外委员。

黄萍长着一张娃娃脸,说话时轻声细语,非常温柔。有一次,我发生车祸,在朋友圈里发了信息,黄萍看到后第一时间留言安慰,让人感到十分温暖。我们接触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交流,她都客客气气,尽量为对方着想。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性格,才让黄萍能够在侨团中担任要职。
黄萍1990年就跟随夫婿王昌南去了美国留学,读完计算机硕士后在纽约找到了一份软件设计的工作。后来由于王昌南工作的调动,他们一家人从纽约搬到了伦敦,并逐渐安顿下来。
在事业和社会工作之前,黄萍首先是个好妻子、好妈妈。黄萍说,自己对丈夫的工作一直是全力支持,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无需他操心,几乎可以说到了无条件的境地。不用说孩子的学习辅导、家长会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孩生病、家里搬家,也从来没让他请过一天假。黄萍回忆,有一次自己做骨髓穿刺检查,起床后就头疼恶心,但还是坚持送女儿上幼儿园,开车的路上快疼得死去活来,但还是一个人坚持下来。
自强、自立、有思想,温婉、细腻、爱家庭,虽然在海外多年,但在洋派的外表之下,黄萍有一颗中国女性特有的心。在没有接触她之前,你绝不会想到,这个柔情似水的女人身体里,有那么大的能量和光芒。
不辞辛苦做好侨团
知道黄萍,熟悉黄萍,是因为黄萍是英国浙江联谊会唯一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浙江联谊会在侨界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短时间内得到侨领和会员们的肯定,多次来杭参与会议活动,并与市侨联等侨界组织进行交流。
英国浙江联谊会的会长李雪琳和黄萍在私下里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通过孩子相识,由于两家都爱好滑雪,就带着孩子一起去滑雪度假,慢慢熟悉起来。当时,在英国的浙江高层次人才没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团体,而浙江的发展也需要海外华人在科技、经济、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李雪琳向黄萍提议成立一个联谊会,想将在英国的浙江同胞联系到一起,也为家乡做点贡献。两个理念相同的女人,在中国驻英大使馆和浙江籍朋友的鼓励下,开始筹备联谊会。
建立联谊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黄萍和李雪琳没日没夜地联系在英浙江同胞,同时准备章程、选举、理事会、成立典礼等各种大小事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英国浙江联谊会终于成立,并请到了德高望重的英国老华侨单声博士的鼎力相助并亲任联谊会永久荣誉会长。自成立五年多来,英国浙江联谊会内引外联,除立足英国展开联系乡谊、团结互助等活动外,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会员搭建平台,与英国各界人士展开合作与交流,同时还接待、安排政府及有关机构、企业精英参观、访问和学习,更充分利用其成员高技术、高学历的多元文化背景,策划及协助举办了多场不同类型的论坛、洽谈会、研讨会。
黄萍说,自己做侨团那么多年,有一些心得体会。做侨团工作,首先要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具有长期的奉献精神。英国浙江联谊会很幸运有一个能力非凡的会长,有几个默默奉献、各有所长的主力,大家不计较得失,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地献给了联谊会。联谊会能把所有的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与大家忘我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把事情做好做细的精神分不开。其次,要与其它侨团互助友爱。多支持其它社团的工作,多支持中国驻英使馆的侨务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社团活动如国庆、新年、募捐等积极出钱出力。海外侨团要形成整体实力,关键是各侨团要走向团结融合,加强协调,化解矛盾,发出一个声音。只有加强团结,求同存异,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族群的凝聚力。只有礼让宽容,和谐融洽,才能共谋福祉,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再次,作为一个华人社团,要加强和家乡政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家乡举办各种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不但为在英华人华侨的事业与发展牵桥搭线,也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黄萍热心侨团建设、传播中国文化,老公王昌南不仅支持她的工作,自己也踊跃加入热心牵线、拓展联谊的行列。在金融领域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王昌南是英国华人金融家协会的会长,将金融领域工作的华人凝聚在一起,在加强联谊、团结会员的基础上,侧重业务交流、资讯沟通,不仅是会员之间、友会之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跟中国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能发挥协会和会员的优势,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黄萍说,“我们夫妻俩都是非常认真的人,接过了担子就意味着责任,一定要不负众望,把侨团搞好,为华侨华人服务,也为祖国做点贡献。”就这样,黄萍和王昌南互相帮助、交流侨团建设的心得体会,两人花在公益事业上的时间和心思也越来越多。
热心传播中国文化
早在纽约时,黄萍就送孩子去当地的中文学校读书,当时的中文学校规模很小,只有50人左右,全靠热心的家长义务办学。为了下一代能够学好中文,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黄萍在工作之余也积极参与到了这个办学队伍,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做组织工作,并创立运动舞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为黄萍后来加入侨团工作奠定了基础。
举家搬到英国后,黄萍辞掉了工作,在家带孩子。当时,小儿子就读于St Johns Wood的伦敦美国学校,家长在学校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黄萍发现,学校里几乎没有来自大陆的学生,而其他家长对中国的观念也非常片面,仅仅停留在过去某个阶段。黄萍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经常发起各种活动,除了定期举办小型家长聚会外,也为年度活动安排节目、准备食物等,通过品尝中国美食、讨论中国书籍、观看中国电影、参观中国艺术展等多种形式向孩子和家长介绍中国,打开了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
在今年年初,黄萍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举办了该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中国文化摄影展“感知中国”。从一开始的经费申请到餐饮安排,从联系作品、文艺表演到开幕式筹备,黄萍与中国驻英大使馆刘晓明大使及其夫人胡平华、学校老师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沟通,力求细节完美。这次活动,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北京、上海、东北、西南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和民俗,以非常震撼的效果让师生们近距离“看见”中国,给学生带来了一股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潮,促进了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
除了负责英国浙江联谊会的事务,黄萍还是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英国华人金融家协会顾问、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顾问等。身兼多个社会职务,工作也渐渐多了起来。尤其加入了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的义工队伍,工作量一下子多起来,不光常常工作到半夜三更,还常常需要筹备、开会和做大量接待工作。黄萍坦言,这几个社会工作其实都是互相有联系的。比如英国浙江联谊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为中文教育促进会募捐,支持英国华文教育;英国浙江联谊会长李雪琳和她的先生麦克,又是金融家协会的支持者和活动嘉宾。“虽然忙碌,但这些角色我都喜欢,每一个都难以割舍。”为了尽量做好每一个社团的工作,黄萍已经陆续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每周三次的长跑运动、和朋友的聚餐出游、带孩子外出游玩等,在孩子还不能自立的情况下,夫妻俩在外工作只能请全职管家帮忙照看孩子和家务。黄萍感叹,我明年的愿望就是“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尽量做到生活、工作兼顾。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简单、朴实的愿望,对于黄萍来说,也是一个来之不易、美好的理想状态。
黄萍说,我在海外,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杭州的一些宣传活动,如伦敦出租车上的三潭印月、美国时代广场的杭州旅游宣传片。看到这些中国元素,我为富强民主的中国而自豪,为美丽文明的杭州自豪,内心希望浙江和杭州政府能够多多到海外来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