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杭州人民爱戴、引以为豪的“老乡”。
为共同缅怀和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2011年12月1日在钱老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共杭州市委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上城区委共同承办的“纪念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暨钱学森故居揭牌仪式”在方谷园2号隆重举行,钱学森故居的正厅及二楼卧室、书房等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正厅展板展示了钱老与杭州的不解之缘,同时展出了钱老1935年赴美留学的签证、护照等纸质资料,他与家乡人民书信往来内容及钱家珍藏的物品;二楼展厅还原了钱老一家的生活场景,共分为卧室、书房、荣誉陈列室、书画陈列室、实物陈列室等六间,上世纪50年代钱家用过的橱柜、高压锅、衣橱、木箱等物品也在故居二楼展出,意义非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与总参谋部高级工程师、钱学森儿子钱永刚共同为“钱学森故居”揭牌。
让我们回顾展览内容,了解钱学森与杭州的故事,领略、思索一代科学巨匠成长与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和人文底蕴,感受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钱王后嗣
钱学森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的第三十三代世孙。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被百姓称为钱王,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桑蚕养殖、丝绸纺纱、拓展水运、促进贸易,使得吴越国富庶强盛。后来,继承王位的孙子钱俶归顺了宋朝,对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后人为纪念钱王,在杭州修建了“钱王祠”。钱王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在钱氏子孙之中,人才辈出,宰相、翰林比比皆是。据考证,钱鏐的后裔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有一百多位,在现、当代钱王后裔之中,有钱学森、钱钟书、钱伟长、钱三强等众多名人。
“神童”出世
“钱家出了个神童!”钱学森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辛亥年十月二十一日晚上(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随后不久来到杭州方谷园2号的家中。钱学森小时候非常可爱,大大的脑袋上长了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于是,这个头和眼睛长得不是一般大的男孩,便成为了街坊邻居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都说这孩子天生异相,日后必有大成。而幼年的钱学森的确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还很爱读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他还会“心算”,简单的加减乘除,竟然对答如流。
面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极强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把儿子教育好。钱学森的母亲,是钱学森的“第一任老师”。 她善于采取启发教育,给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背诵唐诗宋词,累的时候看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学习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奠定了他日后丰厚的学识基础。
中医救命
1930年,钱学森顺利在国立交通大学念完了“大一”,就在这年的暑假,钱学森回杭州,却意外地遭遇人生的第一场风暴。那时,钱学森非常喜欢爬山,在暑假期间把西湖周边的山爬了个遍。可就在即将度完暑假的时候,突然腹泻、头痛,高烧达39—40度,皮肤上出现玫瑰疹斑。体质向来不错、很少生病的钱学森竟然一病不起。这次患病来势汹汹,父母急请医生诊治,断定钱学森染上伤寒。
当时抗生素青霉素还没有传入中国,西医对伤寒几乎束手无策。面对躺在床上神智不清的钱学森,父母心急如焚!父亲钱均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一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然后取出纸笔,神情自若地开了个偏方----每日吃三顿豆腐乳卤加稀饭。说来也神,钱学森遵医嘱连吃了三个月,伤寒病居然痊愈了。
钱学森后来对中医和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初就始于这场伤寒病。钱学森后来回忆,“我在上海读书时患了伤寒,请一位中医看,命是保住了,但是却留下了病根。我去找铁路上的一个气功师调理,结果除了病根。”钱学森在美国期间,也没有中断练气功,甚至在他晚年,仍坚持每日练气功。
对联传情
钱学森故居的展柜中珍藏了一对珍贵的木制对联,上联镶刻“万有不齐天地事”,下联镶刻“一无可寄古今情”。这幅对联是清代王文治的作品,是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生前最喜欢的,一直挂在钱家的大厅内。后因为搬家而险些遭到遗弃,是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及时发现,才保存了下来。对联描述了一种“天下事千古不尽,古今情延绵不绝”的豁达境界,也反映了钱均夫对人生的感悟与豁达情怀。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首先开启了钱学森的人生与智慧之窗,对钱学森的幼年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这种超然豁达、淡如止水的思想境界无不和父亲早年的教育与钱家一贯秉承的作风密切相关。这幅对联也传达出钱家作为江南大户人家的思想境界与生活品味。
手稿的严谨态度
2001年9月,一本500多页的《钱学森手稿》一经出版,便震惊了所有人。山西教育出版社的负责编辑金山看到钱老的手稿时惊叹了,“当我一页页地翻阅钱老的手稿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页页的手稿,不再是一页页简单的公式运算和数字符号,那分明就是艺术家手下的一件件艺术品!”
《钱学森手稿》收录了半个世纪前钱学森在美国二十年的求学、科研记录,是他早期珍贵的工作资料。钱学森在数学公式推导之后,必有数学演算,理论结果不仅逻辑上站得住脚,数值上也与实验结果或实际经验相符。手稿字迹清秀工整、公式书写严格标准,图表规范统一,几百页篇篇都是极工整的书写、严谨的推理、细心的演算,每个字都反映着他一丝不苟、缜密严谨的科研精神。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学生时代的钱学森,每次考试考卷总是书写工整,清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英文写得秀丽端庄。钱学森对自己要求极严,曾写了100多页的热工实验报告,比摞在旁边整个系的实验报告加在一起还厚。
旧物中的生活图景
古朴的蓝色碗柜安静地伫立在钱学森故居二楼的实物陈列室中,脱落的油漆和有些变形的柜门悠悠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旁边高压锅、老式铜火锅、方形锅、做点心的木模、象牙烟斗、养昆虫用的罐子等物品依次摆开,则再现了钱学森一家的生活图景。这些物品都是父亲钱均夫用过的,而后又跟随了钱老一生,最早从杭州搬家搬运到了上海,后来又搬去了北京……钱老从父辈那里传承了节俭的美德,从不计较物质享受,用了40多年的公文包、上学用的牛皮箱、羊皮箱从来都不舍得丢弃,一套简易住房一住就是几十年。一张张捐款收据、一把把用坏了的摇扇、每一期看过的报纸期刊杂志等物品钱老全部都保留了下来。钱学森在上海的一处居所里,整整一个房间内全部摆满了养花用的花盆。这一件件的旧物折射出的是一代科学巨匠艰苦朴素的人生态度。
“杭州之子”的情怀
归国后的钱学森致力于国防事业的研究工作。虽然长期定居于北京,但是钱老仍旧怀念家乡杭州,关心家乡的发展建设,经常与杭州人民书信往来。曾在浙江展览馆工作的潘杰先生在1978年中国科协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听到钱学森会上提出,“展览是人民喜爱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就没一门展览学”。受到钱老的启发,潘杰先生历经14年的研究,自费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展览学著作《展览艺术——展览学导论》,并寄给了钱老。钱老得知后非常高兴,亲自给潘杰回信,鼓励他继续研究下去。
战火废墟中的一张照片
钱学森小名叫申儿,这张一周岁时拍摄照片是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位于杭州东街路887号的钱家老宅曾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炸毁,这张照片就是父亲钱均夫从战火废墟中寻得。父亲钱均夫后来还在照片的背面写了一段话,“此照片是战火废墟中寻得格外珍惜”,以作纪念。
钱学森与杭州大事记
1911年12月11日,吴越国国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代世孙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
1914年初,钱学森随父母前往北京。 1929年,钱均夫回到杭州,在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
1929年9月,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回到杭州与家人拍摄全家福照片。每逢寒暑假,钱学森都回杭州与家人团聚。
1930年暑假,因患伤寒,钱学森休学一年,回杭州静养。 1931年春天,钱学森独自坐火车从杭州赶往扬州梅花岭,瞻仰史可法墓,并献上一束鲜花。 1931年暑假,病愈后的钱学森重返大学校园。
1934年9月,钱学森回到杭州,等待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试结果。
1934年10月,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留美公费生,在杭州笕桥 “中央飞机制造公司”实习。
1935年,钱学森在杭州的《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题为《火箭》的文章,而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的是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5年,钱学森在《浙江青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音乐与音乐的内容》的文章。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国开始了追寻梦想的旅程。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女儿蒋英结婚。在此期 间,钱学森曾来浙江大学演讲,蒋英曾来杭州举行独唱音乐会。
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并与早年在杭州笕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的导师王助合影。
1947年9月,钱学森在杭州看望同门师友范绪萁,两人开着吉普车同游莫干山。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全家登上了“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从美国返回中国。
1955年10月15日,钱学森一家回到杭州,祭扫母亲章兰娟的墓。在杭州五天,钱学森一家参观浙江大学,访问方谷园2号和积善坊巷3号,会晤了亲友,游览了西湖,于10月20日返回上海。 钱学森回国后,曾向组织上提出要把杭州的房产捐赠给国家,支援经济建设。
1984年,蒋英护送母亲左梅的骨灰至杭州,把母亲和父亲合葬于南山陵园。
1993年7月21日,钱学森给杭州的潘杰先生写信,祝贺《展览艺术——展览学导论》出版。
1996年1月13日,钱学森给杭州的陈洁行先生写信,谈关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回国后的全家合影

年轻时的钱学森与家人合影

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方谷园2号钱学森故居